后LED替換市場周期,智能調光IC需求持續釋放
隨著全球LED替換照明市場滲透率的逐步提升,更多的企業開始在產品的智能化方面加大研發和產品推出力度。
同時,日本、歐美等主要市場對LED照明產品的高效率、長壽命、高功率因數、靈活擴展、可調光等方面也提出了更多要求,使得LED驅動IC及電源行業不斷面臨產品革新。
今年的6月28日,DLC發布網絡聯結照明控制系統的正式技術要求。此技術要求是針對戶內網絡聯結照明控制系統,此系統包括感應器,網絡接口及影響照明效果的控制器的組合系統,但不包括燈具本身。
通過調查有25% 的現有網絡聯結照明控制系統(NLC)廠家有節能提效的需求。到2017年計劃有50%的計劃需求。隨著NLC的技術要求的執行,在節能方面其重要性不遜于燈具所取得的成果。
高工LED了解到,目前美國市場對調光類LED產品的需求非常大。
國外市場的調光器規格比較完善,當消費者在購買時,能夠很容易找到是特定廠家、型號的調光產品。勵測檢測總經理張鴻表示,“相對國外的調光器,中國的調光產品很雜亂,每個生產廠商的型號、規格各不相同,無法預判是否與燈具相匹配。”
眾所周知,歐美市場對于LED照明產品的認證要求是非常嚴格的。對于調光產品來說,并沒有形成單獨的認證標準,而是對含有調光器的照明燈具進行檢測認證。
據張鴻介紹,“對裝有調光器燈具產品的認證有以下四個方面,第一,對噪聲認證,燈具在配合調光器使用的時候,會不會產生噪聲;第二,對頻閃認證,燈具加上調光器之后會不會出現忽明忽暗現象,從而引起視覺疲勞;第三,燈具配合調光器之后,燈具本身的光通量大小會不會受到影響;第四,性大范圍來看,燈具在加上調光器之后,電池是否兼容。”
隨著國內商業照明、家居照明逐漸起量, LED燈具智能調光的應用也將迅速得到提高。
尤其在LED通用型照明替換潮結束后,一定會有下一波智能照明的替換浪潮。目前各家IC廠家都在做相應的布局,針對不用的需求,開發相應的調光用IC。
卓耐普總經理范志開認為,“智能照明主要體現在調光、調色、調情、感知、感應、感性等情感方面,調光調色是業內人士共同追求的,未來,調光IC一定會是趨勢。”
目前市場上最常見的調光方式有三種:PWM調光、可控硅調光以及線性調光。受高集成度、一體化、去電源化、批量化、標準化、智能化等發展趨勢的影響,線性智能恒流驅動方案成為未來的趨勢將成為必然。
“國內的IC廠一定要做有創新的產品才能逐步改變國外IC主導市場的格局。作為一家IC廠家僅僅談價格是沒有意義的,最主要的要看你為行業做了什么,能解決客戶的哪些需求。” 明微電子總經理李照華告訴高工LED。
針對可控硅調光應用,結合不同客戶的需求,明微電子推出了開關電源、線性電源等多種組合應用。不同的方案選型需要考慮如下幾項內容:調光效果、功率、光效以及成本等多種因素。
今年3月份,明微電子成功研發出新產品–“可控硅同步調光調色驅動方案SM2399E”,一時間成為客戶較為關注的驅動方案。
據業內人士透露,市場上現有的可控硅控制技術都是僅僅實現光亮度的調節,并未見到能夠同時調節亮度和色溫的線性恒流驅動方案。
而可控硅同步調光調色驅動方案SM2399E的核心在于采用線性恒流方案,實現可控硅的調光調色溫,不但功能更加多元化,而且在電路上也實現了創新和突破。
據李照華介紹,“目前,可控硅同步調光調色驅動方案SM2399E正在進行專利申請中。”
對于LED照明燈具對于調光IC產品的要求,嘉美照明相關人士表示,“照明企業會根據客戶對燈具的要求來使用調光IC產品。應用的場景不同,對光色的要求也有所不同,調光調色的產品可以進行根據需求隨意調整。”
雖然目前的整個線性IC技術已經趨于成熟,但還是會存在一些技術難題。在參數上能夠達到常規光效,但是完全達到還是不現實的。
照明市場發展至今,調光調色驅動技術即將成為LED燈具的標配產品,占據很大的市場份額。
“摩爾定律告訴我們,做IC產品,時間和量兩大因素缺一不可,誰先搶占市場誰才是最后的贏家。”范志開如是說。
接下來,IC企業也會不斷創新,提升自身競爭力。
卓耐普除了傳統的線性IC產品以外,情感智能模組也是重點研發布局的產品。范志開提到,“智能模組不僅能夠降低成本,延長使用壽命,還能滿足照明的各種需求,也將是未來的一種發展趨勢。”